减灾知识测试管理系统的开发
1.1 计算机应用现状
自20世纪40年代起,计算机的诞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半个多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给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崭新的工作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普及,为科普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科学途径,使得信息化教育的特征和优势得以充分显现,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1.2 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水灾、地震、台风、冰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自然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且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相信,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依然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悲伤的记忆。这些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应用与建设进展良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但是,防灾减灾工作中只有先进的科技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分析我国灾害频发,多灾并发、重灾连发、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多、城镇受灾重、贫困地区受灾比例高等这些防灾减灾现状,不难看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关于自然灾害的防减科普知识宣传依然是非常薄弱的环节。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普及教育行业甚至是步入普通百姓家,这也为减灾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信息化的思路。减灾知识测试管理系统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将防灾减灾知识在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进行信息化教育方式的尝试。本系统可以用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减灾知识的测试和教育,也可以使普通家庭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测试,同时,也希望在信息时代,能为国家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学习和普及贡献一条崭新的思路,为广大人民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内容只是毕业设计作品的部分资料介绍,如果了解更多详情请联系客服QQ:57510459
购买帮助>>